1. 政策升级:从冻结拨款到签证限制的三步施压
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1月起持续对哈佛大学施压:
- 4月:要求哈佛改革招生与纪律政策未果后,冻结22亿美元联邦拨款及6000万美元合同资金;
- 5月:国土安全部宣布取消哈佛招收国际学生资质,遭法院紧急叫停;
- 6月4日:特朗普签署公告,援引《移民与国籍法》212(f)条款,暂停哈佛新生F/M/J类签证入境,并授权国务卿可撤销在读生签证,禁令为期6个月。
2. 白宫指控:国家安全与信息不透明
公告称哈佛拒绝配合国土安全部获取国际学生“非法活动”信息,仅提供3名学生的有限数据,且暴力犯罪率上升未有效处理。司法部长邦迪强调:“学术特权需以国家安全为前提。” 同时,美国国务院要求对哈佛签证申请者加强社交媒体审查。
3. 哈佛反击:非法报复与宪法权利
哈佛发言人牛顿直指此举为“政治报复”,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学术自由。校方声明称:“国际学生对美国科研与文化贡献不可估量”,并援引5月29日法院禁令,强调诉讼期间仍有权招收国际学生。此前哈佛已起诉联邦政府冻结资金,案件仍在审理中。
4. 法律博弈:绕开禁令与司法角力
特朗普团队此次改用《移民与国籍法》绕过之前法院对国土安全部的限制,美联社分析此举“标志着白宫与顶尖学府斗争升级”。马萨诸塞州法官伯勒斯曾要求双方协商禁令措辞,但未达成一致。目前哈佛正通过法律手段挑战签证限制,称其“制造恐惧与混乱”。
5. 深层矛盾:意识形态与利益冲突
共和党长期将哈佛视为“自由派堡垒”,指控其招生政策偏袒少数族裔、纵容反犹言论。特朗普政府的连续打压被舆论解读为“政治报复”与“削弱学术独立”。而哈佛作为美国最古老大学之一,其国际学生占比达22%,禁令可能影响全球顶尖人才赴美,加剧教育领域的地缘竞争。
特朗普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限制学术交流,引发关于高校自治与政府权力的深层争议。哈佛的强硬反击不仅关乎自身利益,更涉及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价值。这场博弈或将重塑国际学生政策,并为全球学术机构应对政治干预提供重要判例。